|
- 麟凤形象演变与东夷之关系
- [摘要]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 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 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 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 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主 要以狩猎为生,因此获得了东夷的称谓。被视为东夷祖先的太皞、少皞,即是部族形成之后的鸟 族首领;帝俊则是鸟兽部族联盟形成之后的东夷首领。在东夷内部,鸟族地位高于兽族,凤、麟 作为二族的灵物,便相应地产生了主从之分。
- 何 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39-151 共有 252 人次浏览
|
|
- 沈从文缘何引发“京海之争”
- [摘要]作为文学意义的“京派”“海派”,源自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与苏汶的一场文学对话,“海派”最初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批评术语和文学修辞。沈从文的批评隐现了他理想化的文学观,以及文化认同隔阂下的矛盾冲突。“京派”“海派”在当代的研究中逐渐被演变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文学共同体,“海派”的贬义色彩被消弭,而其巨大的文化批判内涵也被削弱,却也增加了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与延伸路径。
- 侯玲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41-151 共有 328 人次浏览
|
|
- 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群山”地理书写与文化认同
- [摘要]文章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吉狄马加诗歌进行解读,发现其诗歌中的“群山”地
理景观书写形成了独特内涵,拓展了彝族高山文化意象群,把少数民族书写建立在个人体验的
基础上,以族性感染人性,形成融汇彝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复合文化结
构形式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获得自我文化意识的世界性定位。
- 于昊燕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2-148 共有 133 人次浏览
|
|
- “主位内聚焦—客位外聚焦”:叙事学双重视域中的傩戏
- [摘要]傩戏属于虚构叙事,表演与观戏之间无绝对界限。其戏场空间在横向上以傩坛为中心,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同时在垂直配置上受到道教“三清、三界”的垂直配天说影响,形成一个多重虚构叙事世界,其中的神祇分属于不同的宇宙空间。观众在观戏时以多重世界构建的思维理解傩戏的空间结构,以矛盾律和排中律理解傩戏的故事情节;其认知行为分别以“主位内聚焦”和“客位外聚焦”为主要观察模式。“主位—客位”见仁见智,“内聚焦—外聚焦”各取所需。
- 廖明君(壮族)刘远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43-151 共有 161 人次浏览
|
|
- 《受生宝卷》与早期西游故事的建构
- [摘要]在早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西游宝卷”中,《受生宝卷》独具价值。该卷由《佛说受生经》衍化而来,对早期西游故事具有形态参照与路径参照的双重意义。以《受生宝卷》为代表的宗教科仪文本与百回本《西游记》存在互文关系,却又自成体系。它们可为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以及《西游记》成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 胡 胜 金世玉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45-153 共有 228 人次浏览
|
|
- 《云中记》与阿来的文化认同
- [摘要]阿来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其创作蕴含着对藏族和藏文化当下处境的思考。民族性和现代性在他的小说中并不矛盾,学界抵抗性写作的判断忽略了他的现代认同。“五四”以来,“现代”藉科学话语,吞噬着传统伦理和民族信仰。阿来并不认为传统与现代相遇不相容,《尘埃落定》等早期作品多呈现现代的侵蚀,《云中记》则探索了民族文化与现代的相处之道。“阿巴返乡”是一场生命溯源和文化寻根,利用现代知识完成了祭祀安魂,实现了生命伦理与科学话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渗。阿来的小说创作在立足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其与现代的融合,思考的是民族、国家经验的共享与开掘,突显出多元对话的文化姿态,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新时代的创作启示和范式。
- 王瑜 宋丽娟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48-158 共有 179 人次浏览
|
|
- 论万玛才旦小说的世界观念和艺术特征
- [摘要]万玛才旦的小说世界虽不乏对藏族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但其间人
物常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虚幻与真实的复杂交织中展开他们的生命故事。所谓的现代
观念影响力虽无远弗届,但无法从根本上规训他们的精神及其所呈示之复杂景象。这些景象神
秘莫测,却并不能被简单地解作“镜中的虚像”,而是呈现出人物精神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其之于普通人精神的巨大的影响力。万玛才旦的小说因此敞开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神圣与世
俗共在,以及虚幻与真实融通的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而深具寓意和象征意味的形式和语言,
则成为其艺术特征生成的基本方式。
- 马佳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49-157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
- 人与物的关系——解读格林童话
- [摘要] “物转向”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之一,以海德格尔“物化聚集”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代表。两者的研究都聚焦于物,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强调物的存在及人对物的依赖,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并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借助“物转向”理论解读格林童话,可知童话已隐含了此种人与物的关系及物的潜在意义。其中,物不仅是帮助童话主人公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且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反客为主,积极主动地展示我,甚至阻挠人的行动,表现为“物的阴谋”“物的反抗”。童话反映了物对存在的建构意义及对人的塑造功能。
- 丰卫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52-160 共有 187 人次浏览
|
|
- “讲故事的人”的显与隐———论沈从文的叙事
- [摘要]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倡导的“讲故事”的文学观念让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独特的“讲故事的人”。进入40年代后,他对“故事”叙事热情日渐消褪,“小说”意识明显增强,“讲故事的人”的形象逐渐消隐,进而转变为孤独的“现代小说家”。我们不仅看到他从“故事”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冲突,也看到他对叙事形式的艰难探求。
- 赵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52-159 共有 248 人次浏览
|
|
- 《东蒙民歌选》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 [摘要]《东蒙民歌选》是 20 世纪 50 年代蒙古族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中形成的较具影 响力的学术成果,对蒙古民歌搜集整理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对蒙古民歌的搜集 整理进行学术史考察,阐述了《东蒙民歌选》整理过程中所体现的多民族国家话语建构以及学 术思想与观念,检讨了《东蒙民歌选》翻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当下蒙古族民歌的翻译整 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借鉴。
- 白存良(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52-163 共有 295 人次浏览
|
|
- 饬禁曲本与双语创作——论旗人全德的戏曲活动
- [摘要]全德的戏曲活动集中于乾隆后期,涵括“饬禁”与“创作”两个维度。作为内务府官员,全德与伊龄阿、图明阿奉命在苏扬地区开展声势浩大的查禁曲本行动,呈示出清代地方禁戏的缘由、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以及中央与地方、各地方间的协同机制,深刻影响着苏扬地区的戏曲生态。作为戏曲家,全德既以汉文编创了大量俗曲,将之引入杂剧创作以实现文体突破,又创作了清代唯一一组“满汉兼”西调,其在满汉双语文学的发展与演进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清代文学史上的鲜活个案,全德的曲作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融合的结晶,是旗人文学创作的典型样本,相关考察对非经典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武 迪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54-165 共有 214 人次浏览
|
|
- 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
与魔幻叙事的兴起和消退
-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文学》因小说争鸣、专栏设置和编辑意图等助推,实现
了魔幻叙事的登场。而在“西部文学”的大讨论之后,受作家创作转向、文本的接受与批评反应
冷淡等影响,导致了魔幻叙事的黯然消退。厘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脉络,以知识考古学视角,
追问且解析藏地作家与“魔幻”之风搭界的文学现象。
- 杨 亭 刘 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58-164 共有 142 人次浏览
|
|
- 撒拉族作家马学义小说论
- [摘要]马学义是撒拉族小说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作品填补了撒拉族小说创作的空白。作品以书写个体对苦难的抗争为主题,以细部修辞、时间并置、结果延宕、开拓主体内空间为叙事策略。作为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少数民族作家,马学义对个人际遇、民族命运、国家未来的热忱关注使作品极具反思意识和悲悯风格。
- 王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59-165 共有 221 人次浏览
|
|
- 博物诗学视野下的边地书写———以阿来的“机村史诗”为考察对象
- [摘要]阿来的“机村史诗”构建了独特的边地文学地图。在博物诗学的视野下,阿来在对地方风物、人物群像、历史记忆的书写中,呈现出对人与自然、词与物、个体与历史、村庄志与民族史之间关系的新思考,显示了他丰厚的博物情怀与博物精神。“机村史诗”因此在博物志、村庄史、族群的精神图谱等广义的博物文化的脉络上获得了在当代文坛中的独特位置。
- 吴雪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60-168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
- 多民族互构:毛衣女故事的演进与流布
- [摘要]毛衣女故事是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早期形态。在流变过程中,该故事一方面嫁接或羼入两兄弟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七夕文化逐步关联;另一方面也不断孳乳或变异,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各种繁复的故事情节和类型。毛衣女故事成为各民族共感、共情与共鸣的重要文化载体和精神纽带,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 刘爱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61-168 共有 299 人次浏览
|
|
- 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崔府君神异录》研究
- [摘要]《崔府君神异录》是记录崔府君身世传说及灵验传说的一部信仰文献,历来为 研究者忽视。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刊本为明成化二十年磁州本,其后屡有增编;迄今所 见七种版本分别来自河北、山西、浙江、陕西等地。《崔府君神异录》涵盖了神灵传说、历代封号、 各地碑记、文人题咏等多方面内容,在崔府君信仰传播和传说演进过程中起到文本定型的关键 作用,也为考察《唐太宗入冥记》《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等文学作品的产生、流传提供了文献证 据,是研究同类民间信仰文献的有益参照。
- 程浩芯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64-176 共有 289 人次浏览
|
|
- 《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建构
- [摘要]《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紧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实,充分发挥着媒
体批评的优势,以主流话语引导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文学领域的政策落地;在对少数民族文
学进行整体性盘点和评述的基础上,跻身理论前沿,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
新的范式。
- 李翠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65-176 共有 157 人次浏览
|
|
- 美国华裔文学铁路华工叙事的“后记忆”建构———兼与同类主题的华人...
- [摘要]基于新历史主义批评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认知,文章以华裔作家汤亭亭《中国佬》、徐忠雄《天堂树:一个华裔美国家族四代的故事》两部有自传性的获奖小说为例,分析其中关于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筑路华工的文学叙事。两部风格不同的小说以后现代叙事艺术将碎片化历史和文学想象编织融合,透过家族“小历史”形成与美国正典叙述相对抗的铁路华工史,重塑华工作为追梦人的英雄个体形象,重建与华裔先祖的联系,疗愈因种族歧视造成的华裔后代关于先祖的创伤性“后记忆”。铁路华工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共同抵抗和改写美国社会集体记忆。
- 易淑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66-176 共有 259 人次浏览
|
|
- 论马若虚咏藏词的文化风貌及词史意义
- [摘要]清代词人马若虚是清词史上以词歌咏藏族民俗文化且存词作最多的作家。其咏藏词抒写了藏族地区的服饰、饮食、节日、游乐及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内容,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马若虚的咏藏词不拘一格且自由书写,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和社会功用,突破了受浙西词派笼罩的时代藩篱,在清词史上独树一帜。前代词论家对此或不予置评,或评价不高,是有失公允的,应立足马若虚词作的实际成就给予其应有的词史定位。
- 张芷萱 赵义山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66-176 共有 228 人次浏览
|
|
- 论了一容的小说创作
- [摘要]了一容的小说以苦难、悲怆、沉重、忧伤、苍凉、悠远、寄寓等为特征,坚守悲悯和隐忍,深具反思社会万象、反思自我成长、反思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忧患意识。了一容具备驾驭各类丰富复杂题材的能力,型塑各种生命状态,把控叙述基调氛围,笔墨节制留白、深具况味。
- 任淑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69-176 共有 41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