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康熙帝推崇唐诗的“文治”象征意义
  • [摘要]康熙帝在实施文治的背景下,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唐诗、推崇唐诗,试图建构融洽的君臣关系,确立符合“正声”的诗歌标准,而排斥不加节制的情感抒发,具有明确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帝以唐太宗自比,效法唐代盛世,这种特殊的阅读心态,与一般文人纠结于唐宋诗之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于翠玲,刘冰欣
  • 全文[ PDF 1396.0 MB ] 2015.2(1):5-12  共有 1933 人次浏览
  •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 [摘要]“三套集成”和文本研究的当下际遇与其实际学术价值不成正比,我们有必要思考后集成时期二者遭受学界冷落的原因,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语境与文本话题的探讨折射出国际性范式思维的烛照下,学人的坚守与突围。
  • 谭璐
  • 全文[ PDF 1482.0 MB ] 2015.3(1):5-11  共有 1498 人次浏览
  • 法式善与乾嘉之际的元诗接受
  • [摘要]作为一名蒙古族诗人、学者,法式善对元诗有天然的亲近感。他在《四库全书》馆任职期间,购买和抄录大量元人诗集,并积极参与元诗文献的整理、传播与研究。清人批评元诗,或者以唐音来观照元诗,或者将元诗与宋诗并举,但受王士禛、翁方纲和袁枚的影响,法式善具有较为融通的诗学思想,能够平等对待唐、宋、元、明、清诗。法式善在批评实践中将元诗和清诗进行比较,充分肯定元诗自身的风格与特质,与《四库提要》代表的官方诗学话语,其批评方法有相通之处,但立场并不一致。法式善在元诗接受史和清代诗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罗鹭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5-12  共有 1371 人次浏览
  • 宏大抒情表层下的隐喻仪式现场———重读纳·赛音朝克图抒情长诗《狂...
  • [摘要]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政治抒情长诗《狂欢之歌》素以时空联想著称于世。但我们发现,在其宏大抒情表层下暗藏着一个那达慕仪式隐喻现场。它是一种内敛的意境世界,使奔放的诗行保持着稳定的内部架构。在诗人的联想下,那达慕仪式观礼台变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观景台,缩小了蒙古族社区与浩瀚国土疆域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了共时性“四海一家”式的亲近感,看到了自然景象背后新生民族国家形象。这个那达慕仪式深层现场还与全诗“国庆”主题形成叠合,构成双层仪式空间,映射出多层次隐喻关系。具体来讲,那达慕隐喻了国庆,隐喻了人们今非昔比的社会关系,隐喻了从游牧社区走向共和国多民族社会舞台的蒙古族,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 乌·纳钦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5-11  共有 1348 人次浏览
  • 族裔身分视域中的新文学史图景———以萧乾和沈从文为中心
  • [摘要]随着革命文学论战的兴起,新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维护新文学历史合法性,左翼阵营站在文化领导权的制高点上以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标准答案。但萧乾和沈从文则试图在国家认同与文学性之间寻找平衡,以抒情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内质,从而提供了中国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另外一种阐释。这种思路对于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卫小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11  共有 1259 人次浏览
  • 从性别到族性———“新散文运动”中的格致
  • [摘要]格致在“新散文运动”的研究脉络中,因其修辞之繁复精巧与散文文体实验受到关注。除此以外,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满族女性作家,其散文书写显示出强烈的身分焦虑感。其叙述间接描述了一个身处东北的满族家庭近百年来的变迁史,满汉联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的两代人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其本人身分意识的确立过程。这是新时期以来多样化的政策导向与意识形态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合力作用的结果。
  • 陆楠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4  共有 1264 人次浏览
  • 嵌入与重构:乌热尔图创作转型研究
  • [摘要]乌热尔图的创作在新世纪出现转型,由早期从族群口头传统汲取营养的虚构写作到重新书写族群历史,这一转型背后直指族群的文化记忆问题。这种重建传统以展望新局、借以返本开新,于文化多元共生局面的形成是积极有益的。
  • 陈珏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2-20  共有 1249 人次浏览
  •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 [摘要]从1918 年北京大学发起全国性歌谣征集活动至今,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编选已近百年。百年间,民间文学作品汇选本汇选缘由、形态等多有变化。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它们历史地记录了几代学者的民间文学观念及其变迁。
  • 沈梅丽
  • 全文[ PDF 1345.0 MB ] 2015.3(1):12-20  共有 1477 人次浏览
  • 《黔诗纪略》收录诗歌年限考略
  •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黔诗纪略》只辑明代黔诗,此属误解。《黔诗纪略》不仅录明诗,也录清诗。莫友芝对易代之际诗人的朝代归属处理方式及其“存人”“存诗”编纂思想是其《黔诗纪略》收录清诗的主要原因;这一误解易使《黔诗纪略》材料误用,忽略其所录清诗的价值。
  • 何水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3-23  共有 1387 人次浏览
  • 耶律楚材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 [摘要]耶律楚材,元朝开国元勋、千古流芳的一代名相。这样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异常,充分施展了宏图大略的伟大政治家,在文化精神上,却远接中国隐逸之宗陶渊明。他将这位近千年前视仕途为畏途的诗人引为“知己”,创作了大量与陶渊明田园诗文化精神相契合的诗文。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的是文化认同,反映出儒释道三者在不同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中的融通与变异。
  • 傅秋爽
  • 全文[ PDF 1405.0 MB ] 2015.2(1):13-22  共有 1789 人次浏览
  • 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 [摘要]现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学科从德国浪漫派那里获得了内在目的和实践意志,即在把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民间文学或民俗看作手段的同时也看作目的,它们不仅有社会功能,也有自身的目的和价值。对于世界范围的民间文学或民俗学而言,德国浪漫派的实践科学仍然是一项未被充分理解和领会、更没有被充分展开和实现的任务。因此,民间文学的实践研究需要返回学科的实践理性起点才能反本开新。
  • 户晓辉
  • 全文[ PDF 1279.0 MB ] 2015.1(1):21-35  共有 3622 人次浏览
  •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 [摘要]从歌谣学、文字学角度,解析瑶族“文字歌”三大构成在文化娱乐、文化传习、文化创造上的功用,阐释瑶族“文字歌”文化传统的当下意义:提醒人们重新认识瑶族与汉字的关系,重新认识各族民众与文字的关系,重视发挥传统“文字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何红一,王平
  • 全文[ PDF 1342.0 MB ] 2015.3(1):21-30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嘉绒藏区自然地理与阿来文学创作
  • [摘要]从作家的成长地与文学发生地出发研究文学创作,一方面便于我们从起点考察作家的创作根底、创作形态和智慧方式,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还原,考察它的发生学、形态学,及其文化元素的由来。对于阿来及其文学创作来说,川西北嘉绒藏区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背景具有文学发生学意义。
  • 丹珍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21-29  共有 1282 人次浏览
  • 论耶律铸的乐府诗创作
  • [摘要]在契丹文学史上,耶律铸是唯一一个大量创作乐府诗的作家。耶律铸精通音乐,以左丞相的身分主持制成元代宫廷乐舞《大成乐》,现存乐府诗77首,多数能入乐歌唱,堪称元初乐府诗的代表。耶律铸在《乐府诗集》分类之外,创作骑吹曲辞,为乐府诗增添一个部类;除此之外,他还自制乐府诗题。在用韵方面,耶律铸以北音入韵创作乐府诗,成为《中原音韵》的实践先驱。
  • 和谈
  • 全文[ PDF 1400.0 MB ] 2015.2(1):23-32  共有 1793 人次浏览
  • 田雯《东川女官歌》与两幅“女官图”
  • [摘要]清初诗人田雯《东川女官歌》以黑彝女官为题材,该诗行文之中显露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男性诗人、异族观者的综合眼光。诗中的东川女官,疑是当时东川的“老安氏”,田雯借诗表达了对这一老妪暗中操控、干扰政事的无比反感。田雯的女官诗被康熙《贵州通志》和乾隆《皇清职贡图》以不同的方式图解。“罗鬼女官”成为乾隆时代及之后的诸多诗人的选题,这可能是田雯《东川女官歌》、康熙《贵州通志》“女官出行图”及《皇清职贡图》中的“倮罗妇图”的传播与影响的结果。
  • 占跃海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24-31  共有 1475 人次浏览
  • 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
  • [摘要]文学与城市工业化进程一直在意义的互渗同构中同频共振。文章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工业化语境下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简要梳理,对其文本特征、叙事策略及其实践意义等进行解读分析,力求寻找最能凸显这一创作群落的优势与限度,以此揭示在后现代跨族群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身分、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及其文本探索的当代意义。
  • 胡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25-36  共有 1266 人次浏览
  • 分离式合译:论老舍与浦爱德合译《四世同堂》
  • [摘要]《四世同堂》英译本由老舍与蒲爱德合作完成,但合作方式却是分离式,老舍对原文本进行改写,蒲爱德把改写本译成英语。老舍虽然对蒲爱德译文不满,然而事实上蒲爱德的怪译不但没有妨碍老舍文化传播意图,反而形成了一次传播机遇。
  • 张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30-39  共有 1314 人次浏览
  • 南岭瑶族盘王传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寓意———以广西贺州瑶族盘王文化...
  • [摘要]以广西贺州为中心的桂湘粤三省交界处,自秦始皇征岭南、开“新道”以来,潇贺古道成为瑶、苗、壮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之地。盘王传说是南岭瑶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创世说、救世说、盘瓠说三种。瑶族盘王信仰经历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寓意。
  • 肖晶
  • 全文[ PDF 1335.0 MB ] 2015.3(1):31-38  共有 1686 人次浏览
  • 《田氏一家言》的文学批评方法及特色
  • [摘要]《田氏一家言》中的批评主体,主要由土家、汉两族批评家组成。他们分别采取“选本”“论诗诗”和“评点”三种经典的批评方法,对土家族田氏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实践。批评家运用这些批评方法,既站在各自的角度表达观点、展现特征,又相互补充,达成诸多共识,共同构建了《田氏一家言》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学价值的认识和肯定,以及主张“真”“雅”诗风等理论和观点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李锋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32-41  共有 1393 人次浏览
  • 法式善与“西涯”
  • [摘要]“西涯”本指地名,位于明代李东阳京城故居附近,东阳因以之自号;清乾嘉时期,法式善居所与“西涯”毗邻,出于对东阳的仰慕,自号“小西涯居士”。法式善曾详考“西涯”旧址,寻访东阳墓址,为之赎墓田,修墓祠,撰碑文,并招友于西涯雅集唱和,征绘西涯图等。此类种种活动,既反映了东阳身后的影响,又展现了法式善的名士风采与清乾嘉诗坛雅集的真实画面。
  • 刘青山,刘月辉
  • 全文[ PDF 1406.0 MB ] 2015.2(1):33-43  共有 1924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