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族裔身分视域中的新文学史图景———以萧乾和沈从文为中心
  • [摘要]随着革命文学论战的兴起,新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维护新文学历史合法性,左翼阵营站在文化领导权的制高点上以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标准答案。但萧乾和沈从文则试图在国家认同与文学性之间寻找平衡,以抒情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内质,从而提供了中国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另外一种阐释。这种思路对于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卫小辉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11  共有 1259 人次浏览
  • 从性别到族性———“新散文运动”中的格致
  • [摘要]格致在“新散文运动”的研究脉络中,因其修辞之繁复精巧与散文文体实验受到关注。除此以外,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满族女性作家,其散文书写显示出强烈的身分焦虑感。其叙述间接描述了一个身处东北的满族家庭近百年来的变迁史,满汉联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的两代人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其本人身分意识的确立过程。这是新时期以来多样化的政策导向与意识形态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合力作用的结果。
  • 陆楠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2-24  共有 1264 人次浏览
  • 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
  • [摘要]文学与城市工业化进程一直在意义的互渗同构中同频共振。文章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工业化语境下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简要梳理,对其文本特征、叙事策略及其实践意义等进行解读分析,力求寻找最能凸显这一创作群落的优势与限度,以此揭示在后现代跨族群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身分、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及其文本探索的当代意义。
  • 胡磊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25-36  共有 1265 人次浏览
  • 在历史记忆中重构传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论
  • [摘要]在比较文学视野内,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与深度,是单一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与人口较多民族不同,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群体因人口较少、文化承载能力脆弱、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困难等问题层累,在全球化冲击日趋激烈情况下,他们的传统观念、归属意识、认同情结等渐趋凸显。作为对族群身分认同与建构的一种表意策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通过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以重建传统,在重建传统中塑造族群认同的书写趋向日渐清晰,表述着一种典型的文化认同意识或身分确证情结。不过,过于强烈而直露的身分建构意识迫使族群历史成为被绑架的书写对象,陷入“题材决定论”的表面化叙述渊薮。
  • 李长中,代娜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37-48  共有 1073 人次浏览
  • 民族性的坚守与文学性的追求———论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创作
  •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原住民文学超越了“原运”时期的创作取向,民族作家不仅以深刻的民族意识去表现和阐释山海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自觉地追求文学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趣味。台湾原住民作家对于民族性的坚守和文学性的追求,其原因在于台湾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及民族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变。
  • 王志彬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49-56  共有 1282 人次浏览
  • 地域文化视角中的土家族史诗写作———以《武陵王》三部曲为中心
  • [摘要]《武陵王》三部曲以史诗般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叙事结构,精心绘制出武陵土司最后两百年的历史风情长卷,为两湖地域文学增加了新的标志性符号———武陵,其地域民族史诗写作的得失成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在历史理性与民族情感之间,作家纠正了官方历史的种种偏见,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情感;在民族历史与地域风情的展示方面,作家呈现了“看”与“被看”双重视域所造成的风情幻景与情感困惑。在历史观念更新、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发挥等方面,小说还存在着一些上升空间。
  • 刘保昌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57-64  共有 997 人次浏览
  • 乌热尔图小说梦境书写论析
  • [摘要]梦境书写贯穿乌热尔图小说创作始终,构成其极为特殊的向度和标志性特征。梦境在其小说创作历程中表现为写照现实之梦、开掘民族性格特质之梦和追问民族命运之梦。借由梦境,乌热尔图找寻到的不仅是鄂温克民族的本质,还有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文学主题,并以此诗学手段建构出鄂温克民族形象与丛林文学世界。
  • 崔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65-72  共有 1099 人次浏览
  • 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
  • [摘要]陈寅恪中古文学之研究学界已多有述评,而其民族文学研究之成就却较少为人关注,原因在于其民族文学之精辟见解,多散落于历史考证之论著中。种族与文化是陈寅恪学术之根基,而此二端正是民族文学研究所关注之重心。陈寅恪对于中古时期民族文学之比较研究、民族作家及作品之考订、民族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之考察等多个层面,都有引人入胜的探索,可资今日研究民族文学学者参考。
  • 龙成松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73-84  共有 1200 人次浏览
  • 中唐前后胡人形象的抒写转变
  • [摘要]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唐人纳异心态的转变,也使得中唐以后文学中胡人形象的抒写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前,文人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抒写异质文化的渗入,体现出了自信向上的主人翁精神;安史之乱后,文人对胡人文化带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作品情调哀伤,更多国家兴衰之感。我们应肯定中唐前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同时也要对中唐后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加以区分。
  • 邱瑰华,涂小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85-90  共有 1182 人次浏览
  • 元西域文家散文的文献考察及整体风貌
  • [摘要]元西域文家的散文创作是元代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之一。西域文家散文文献大多散佚,文集只有马祖常、余阙二家传世,《全元文》虽各有辑佚,但遗漏尚见。其散文整体风貌体现在三个方面:稽古穷经,一根于儒,又释道兼收并蓄;质朴平实,不尚虚华,又感情真挚动人;慷慨多气,豪迈雄浑,多体现西北民族性格。
  • 王树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91-99  共有 1052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