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民族文学“入史”问题
  • [摘要]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文章将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放置在范式转换的学术视野中,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范式转换的关键意义,提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文学史书写亟需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旋律,探索民族文学“入史”的适当路径。
  • 马梅萍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5-12  共有 397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基于壮族布洛陀史诗的思考
  • [摘要]在布洛陀史诗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壮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布洛陀史诗中有关多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及制度交融等的记载都保存了相关信息。这成为壮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历史佐证,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此外,搜集整理“布洛陀史诗”的历程也是对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发现过程。
  • 李斯颖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3-23  共有 368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导向与民族文学功能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国的多民族文学研究应该如何回应这一新时代目标?本期刊发一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导向与民族文学功能”笔谈文章,从民族文学功能角度提出了“民族文学的特殊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入解读。
  • 刘俐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24-29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 民族文学的民族认同建构功能
  • [摘要]当代民族文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族文学中普遍表现出民族认同的现象,这牵涉到民族文学的各种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小说体现最为显著,从长篇小说《心灵史》《尘埃落定》等到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莫不如此。这种民族文学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多样;不仅有外显的表征,也有内隐的征候;所涉及到的不仅有一流的名家名作,也有一般的作家作品。
  • 樊义红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30-32  共有 393 人次浏览
  • 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与传播功能
  •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特征。认知功能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最具标识性的功能。传播功能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功能。以地方性知识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功能与传播功能关系密切,形成认知下的传播与传播中的认知二者间的动态关联。认知下的传播更多涉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动机,蕴含着本民族如何更好地被他民族认知和理解的传播诉求。
  • 曾斌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33-38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文学民族志: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与阐释功能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值得关注,即对地方性知识、边缘文化、弱势族群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在对巫术、神话、宗教等的充分展示中表现了对"他者"的关注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运用人类学的思想和手段,从书斋走向田野。
  • 朱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39-41  共有 277 人次浏览
  • 遗民心态与新民立场——旗人作家穆儒丐20世纪20年代作品研究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穆儒丐1918—1925年间的作品,展现民初旗人作家穆儒丐作品中守护旗人记忆、言说族群伤痛的遗民心态,思考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新民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考察穆儒丐以自身族群经历为视角,反思辛亥革命,为中国摆脱民初军阀混战现状寻找思想资源的复杂情感和心理轨迹。
  • 李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42-54  共有 348 人次浏览
  • 论艾克拜尔·米吉提的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书写
  • [摘要]精通汉语使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既为本民族文学书写找到了绝佳表达方式,又能够在多民族接触与交融的场域中自由穿行,从而赋予其文学叙事一种自由品格。尤为重要的是,通晓汉语言,自如运用汉语创作,为他赢得了宏阔世界,也濡化了他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廓大的现代民族观。在描写和展示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同时,他善于不断跨越本民族,追求中华民族的相融相合,唱出一曲曲多民族休戚与共、亲如一家的和谐之歌。
  • 陈一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55-65  共有 341 人次浏览
  • 生命的阈限与乡村的自我救赎——论杨仕芳小说的边地叙事
  • [摘要]侗族作家杨仕芳的小说以湘黔桂边区为背景,表现社会转型中乡村秩序的失序和重建,乡村伦理的沉沦和救赎,乡村人性的堕落、挣扎、忏悔、重塑。“救赎”始终是其小说的主题,包括乡村的自我救赎和人生的自我救赎。在他的作品中,边地叙事不单纯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人物命运和作家生命情怀的书写和诠释方式,是观照生活与体验生命的一种视界。
  • 余达忠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66-72  共有 352 人次浏览
  • 欧化大潮所激发的民族叙事:以18世纪俄罗斯民间文学为中心的讨论
  • [摘要]沙俄皇室和欧洲关系密切,彼得一世发现国家落后,便主动组团去欧洲考察、向欧洲学习,由此开启俄国近代化改革,即从东正教会主导的政教合一之国转型为世俗化国家。这一转型包括译介欧洲流行文学、引进近现代艺术,改造教会斯拉夫语书写的《圣经》故事及传统罗斯文学,期冀培养近代审美意识。然而,由此孕育出的翻译文学和模仿欧洲文学之浪潮,却未替代、取消古罗斯——公国——沙俄——帝俄各时代流传的斯拉夫民间故事体文学,甚至激发了知识界去发掘传统民间文学资源,把欧洲流行文学的叙事技术运用于整理这些民间文学遗产,还启示了一些翻译家或作家撰写新的民间故事题材的文学。这种文学影响巨大,成就了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凸显俄罗斯帝国认同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此后俄罗斯文学注入了不同于欧洲文学的美学基因。
  • 林精华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73-87  共有 394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