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
  • [摘要]虽然近年来有关盘古神话的新文献陆续被发现,但这些资料也需辨析。《六韬·大明》中的“盘古之宗”实为“磐石之宗”之误,《益州学馆记》中的“上古盘古”也需辨明原委;被广泛引述的盘古“垂死化身”的叙述实际出自《元气论》而非《五运历年记》。挖掘盘古神话,讨论混沌、阴阳等的本土渊源,也不应回避印度创世神话的源头。此外,盘古经过道教改造和利用出现了盘古真人、元始天尊等神仙,南朝以后盘古神话又衍生出丰富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叙事和信仰。
  • 黄景春 陈 杰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5-12  共有 320 人次浏览
  • 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
  • [摘要]形态学通常被视为研究事物结构组成的学说,但事实上,形态学的内涵并没有如此简单归一。歌德承认形态学的根本原则是理念,这种说法影响了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而这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阐明理念是形态学的另一层含义,既是对形态学的再还原,也是对故事形态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形式研究的一次厘定。
  • 周争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3-22  共有 330 人次浏览
  • 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 [摘要]中国民间叙事中包含着大量报恩故事,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经历了由“神(或妖)”到“人”的转变过程,报恩行为呈现出纯粹的报恩回馈和主动追求婚恋两种形式,这些皆借报恩女性的身体来实现。此类故事中女性身体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反映了民间文化对女性身体的集体性理解,彰显出逐渐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这一自觉、独立的进程相较于女性觉醒的常见过程呈现出特定的内容和主体性的异位。
  • 蒋好霜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23-32  共有 317 人次浏览
  • 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侗汉文化交融举隅
  • [摘要]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把关公作为重要人物,取材广泛、来源多样,经过改头换面、移植嫁接,在话语体系、表演风格、情节情境设计及思想情感表达中都融进了侗乡习俗,融入了侗族百姓思想情感,实现了汉族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融。
  • 吴 波 姜莉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33-40  共有 269 人次浏览
  • 景颇族史诗《勒包斋娃》的文化与地理空间
  • [摘要]景颇族史诗《勒包斋娃》的诗学系统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勒包斋娃》所构建的象征隐喻世界和意象体系,展现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认知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人地同构的地理空间。在认知空间中,景颇族先民运用了心物不分、天人合一的原始-神话思维,反映其对世界、人类、诸神、万物生成原因和演变规律的感知演绎。在社会实践空间中,讲述范畴从神圣对象转向世俗对象,非神话的现实因素更多地在文本中流动,增加了从日常生活中取得知识技能的种种实践经验。人地同构的地理空间则呈现了景颇族先民依存、眷恋的故土与家乡,抒发了族群持久深沉的地方认同,栖居之地被描绘成和谐温暖的物质与精神家园。
  • 罗 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41-51  共有 270 人次浏览
  • 《少数的法则》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
  • [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民族识别开展以后,国外人类学界一直都将中国少数民族视为研究的宝库。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外人类学家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田野调查。路易莎是较早以西方视野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她有关中国西南的民族志《少数的法则》完成距今已二十余年,在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其研究路径并未得到深入分析。文章就此进行探讨,力图阐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作者如何利用西方的性别理论展开研究,形成了影响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研究的人类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进行反思。
  • 王 璐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52-61  共有 287 人次浏览
  •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 [摘要]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观念,甚至是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口头传统进入互联网之后,随之建构起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催生了新的话语体系,给口头传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介不仅改变了演述人、文本、受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歌手演述、文本传播和受众接受的方式,形塑出新文学生态与文化样式。在赛博空间中,口头传统具有明显的语境化、空间化和祛魅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交互性”为核心的互动叙事;从零度受众到参与式受众的转变;技术赋权与自由叙事。媒介融合改变了口头传统的书写方式和传播模式,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再现了人类最古老的信息技术。
  • 王 艳(藏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62-69  共有 270 人次浏览
  • 论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现实的文化主流,也是历史的进步趋向。在这一历史与现实贯通一体的进步主流文化建构中,中华各民族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族文学源远流长,爱国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优秀传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代以来,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突破了历史局限,形成了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社会革命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全新内容,又在审美表达上保有和体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特性与气质。
  • 马豪杰(回族) 权绘锦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70-76  共有 285 人次浏览
  • 文人老舍的抗战动员表达——论游记《剑北篇》
  • [摘要]作为老舍 1939 年西北行的产物,《剑北篇》因明确的游记定位得以展现老舍的私人审美趣味与文人情怀。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这些文人性的思考也与抗战相联系。由此,《剑北篇》与老舍同时期的大众通俗文艺创作相区别,呈现出另类的、“未能完全通俗”的抗战动员表达。
  • 周 洲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77-84  共有 317 人次浏览
  •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设:问题与路径
  •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研究较为薄弱,且存在两种偏向,一是批评观念中的“去价值化”“去政治化”“去总体性”等问题明显,批评实践中的价值标准混乱、评价功能弱化、价值观念模糊等现象突出;二是本土问题导向意识不强,或者简单转述他者话语,或者套用相对抽象的评价标准。确立一种面向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融社会性、民族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评价标准,是构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学评价体系的“硬核”;而其践行,则需要“跨学科”与“返回双重现场”的同时在场。
  • 李长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85-94  共有 324 人次浏览
  • 科尔沁草原题材小说中的家园意识与反思精神
  • [摘要]科尔沁草原题材小说在以玛拉沁夫、哈斯乌拉、郭雪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蒙古族作家的努力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形成独具草原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和地域特点的文学形态,日渐显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家们在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与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创作中,以强烈的家园意识和反思精神对科尔沁草原进行全方位的书写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蒙古族作家在复杂激荡的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生存焦虑,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人们重新构建和谐、共生、理想的生命家园。
  • 李晓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95-101  共有 319 人次浏览
  • 21 世纪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电影的多元创作转向研究
  • [摘要]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电影在日据时期是殖民者“理番”和宣扬政绩的工具,光复后用于建构爱国情感和民族融合的集体意识,1990 年代起民族志纪录片蓬勃发展。21 世纪以来,台湾少数民族电影开始多元创作转向,既注重呈现台湾少数民族英勇御敌的抗战记忆与两岸分离的创伤经验,更聚焦于少数民族外移城市的部落隔代教养、城乡发展不均,及全球化政治经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等问题。
  • 黄诗娴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02-107  共有 254 人次浏览
  • 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中观”美学——兼论康若文琴的诗歌创作
  • [摘要]中观是由大乘佛教而来的一种不落极端、通脱超然的观念。康若文琴以富有特色的诗歌创作彰显了这一美学观。具言之:化用佛理禅意营造清静自然之境,借用“静穆观照”书写同一无碍的和谐存在观,追求“静”“空”与“清”意蕴,彰显藏地人民跃动的生命观。此“中观”诗法,拓展了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诗学内容和主题边界。
  • 刘 莉 支运波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08-117  共有 272 人次浏览
  • 关于穆儒丐小说《梅兰芳》的若干辨析
  • [摘要]目前关于穆儒丐小说《梅兰芳》的各类表述中,经常提到两家报社因连载书稿而被关停,穆氏因此远走沈阳,以及此书被尽数焚毁而失传等,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值得辨析。此书内容也有失实之处,并已影响到了学界相关认知,例如穆氏将梅兰芳脱离私寓的时间定于民国成立后,而结合其他史料判断,这一时间应在 1909 年前后。
  • 刘静垚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18-122  共有 288 人次浏览
  • 从口传史到编年史的改编方式与途径——基于《魏书》《元史》《蒙古秘...
  • [摘要]拓跋鲜卑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记忆和传承祖先世系的口传史,从家族、氏族、部落的神话起源说起,以程式化连环结构、规整的诗的形式记述祖先谱系,把重大历史故事夹在中间,使之成为便于记忆和传承的历史故事。口传史与史诗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是相似但独立而互动的传统。纪传体编年史记载北方民族无文字时代的先世史时多用口传史史料,按体例要求将其分解,分别用于帝王本纪、列传、宗室列表各个部分,使之失去原始形态,弱化其文学性,弥补有关北方民族先世史的史料不足。《元史》利用古代蒙古口传史史料情况和《魏书》《元史》书写北方游牧民族先世史的相似之处,让我们看到了纪传体编年史有关古代北方民族早期历史记载的形成方式与途径。
  • 斯钦巴图(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23-132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北朝的温泉书写与山水文学的新开拓
  • [摘要]北朝的温泉书写乃至温泉文学,叙写温泉知识、形态、功能以及衍生故事、人格隐喻、人文情怀等,多景物风光描摹、神怪故事与政治故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一是在山水文学中开拓出温泉题材;二是除地记、歌、诗、赋外,还开拓出碑、颂、铭等文体的山水文学创作;三是把“体物缘情”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这些贡献显示出北朝文学的特点及价值。
  • 胡大雷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33-141  共有 301 人次浏览
  • 满文刻本《金瓶梅》底本考辨
  • [摘要]刊印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满文译本《金瓶梅》底本来源问题,尚无定论。据满文刻本与汉文原著之诸版本间颇为复杂的文本关系和同一词汇在译本前后文中出现的迥然相异的译法,可以推知满文刻本《金瓶梅》是多人利用《金瓶梅》崇祯本和张评本两大系统多种版本分工翻译的。满文刻本《金瓶梅》底本来源的定谳是其深层次研究的前提,也是其版本史研究和传播史研究的关键课题。
  • 聚宝(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42-152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元代奉祀诗歌及其文化内涵
  • [摘要]有元一代,奉祀诗歌创作繁盛,其诗题多有“代祀”“降香”之类标记。文人奉皇帝之命代祀四方,奉祀岳镇海渎、海神天妃、孔庙、道教仙山等,沿途创作纪行组诗。元代奉祀诗歌不仅真实反映了国家祭祀活动的整体面貌,也反映了在蒙、汉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建构,以及在海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海神信仰崇拜。
  • 冷卫国 赵丽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53-167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文学与政事的交互:论鄂尔泰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 [摘要]鄂尔泰的文学思想与政事活动关系紧密。他的文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教功用指向,即文章应以经书为本、以雅正质实为尚;诗歌发乎情而约于礼义。鄂尔泰借诗歌表达宦游情志,其诗展现了改易民风、蠲免浮粮、改土归流等政事的不同面相。他力求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以科举为导向的地方文教氛围。文学与政事的交互研究,更加丰富地表现了鄂尔泰的多维形象及其文学思想。
  • 黄鹏程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68-176  共有 321 人次浏览
 1